• 索 引 号: FJ00126-0330-2025-00077
  • 文号: 闽林文〔2025〕71号
  • 发布机构: 福建省林业局
  • 生成日期: 2025-09-04
  • 有效性: 有效
  • 标题: 福建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品质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印发《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品质提升行动计划》。
福建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品质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保护地处 时间: 2025-09-08 17:27

各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旅游文体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局有关处室局站: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决策部署和《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等要求,推动全省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我局研究制定了《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品质提升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福建省林业局

  2025年9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

  品质提升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以及《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等要求,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途径,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四兼三优”目标思路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自然和人文兼保、保护和发展兼容、全民和集体兼顾、科研和游憩兼具的“四兼”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及配置、优化空间布局、精细化建设管理,重点提升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三边三节点”品质和管理水平,推动全省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努力做到“连天接地”“顶天立地”,倾情提供“洞天福地”“欢天喜地”。到2030年,力争每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至少打造一处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展示样板。

  二、“三边三节点”主要措施

  “三边三节点”指:山边、水边、路边,门户枢纽节点、魅力景观节点、乡村风貌节点。

  (一)“山边”:山顶阔、山间壮、山脚显

  山顶阔。梳理拆除不协调的建(构)筑物,保护山体轮廓线,保留山顶原生植被和自然天际线。建设“低影响”生态观景平台及林下空间,完善游憩和休憩设施,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山间壮。修复受损及裸露山体,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调整树种结构,补植乡土观花及彩叶树种,营造春季百花争艳、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的壮丽森林景观。

  山脚显。保护山脚自然生态和田园风光,控制沿山建筑风貌、高度、色彩,凸显山清水秀。城市型、城郊型自然保护地可结合实际设计山脚林间森林步道、山边森林骑行道等慢行系统。

  (二)“水边”:水体净、水岸亲、水境活

  水体净。开展水体治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保障水流通畅。保护水生动植物,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净化水质。构建水体智慧监测体系,关键位置安装传感器,实施水质动态监控。

  水岸亲。有序破除硬质驳岸,采用生态木桩、卵石缓坡等柔性护岸形式,构建亲水自然岸线。增设不同形式亲水平台,建设滨水步道,结合浅滩湿地增设隐蔽性观鸟屋和观鸟塔,营造“人水互动、动静结合”的亲水空间。

  水境活。设置多媒体互动展示区,营造瀑布、溪流、跌水等多样化水环境,以触摸屏、VR、AR等方式,动态展示水生态系统奥秘与魅力,强化水体感知性、互动性。

  (三)“路边”:路网畅、路旁靓、路面洁

  路网畅。优化景区交通路网结构,突出主干道串联性、次干道便捷性和游步道趣味性。结合路网,合理布置生态停车场和森林驿站,完善景区内外接驳系统,引入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行车流线,推行人车分流,实现“快进慢游”无缝衔接。

  路旁靓。营造景区主要道路一路一树、一路一景,路旁乔灌花草配置合理的特色森林风景道。清理沿线杂物,增设风雨亭廊、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等,完善道路标识、标牌。

  路面洁。强化道路精细管护,建立“网格化+智能化”保洁机制,推广“机械化清扫+人工巡检”模式,开展路面修补与标线更新,推行安装太阳能警示灯,保障通行安全与整洁。

  (四)“门户枢纽节点”:门户清、门户智、门户雅

  门户清。塑造门户清爽第一印象,规范设计广告牌,统一导览系统风格,实施建筑立面焕新,通过立面清洗、附属设施规范、色彩体系优化及第五立面美化四大措施,构建协调统一的门户景观风貌。

  门户智。注入入口区智慧服务基因,游客中心、票务中心引入智能安检、人脸识别、无感支付等技术。开发景区数字孪生平台,集成实时监测、停车调度、无感入园、AR/VR导览、应急响应等功能,以智慧化驱动管理精细化、服务体验升级。

  门户雅。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入口建(构)筑物细节上做文章,注重传统建筑元素和建筑材料的质感,彰显雅致文化底蕴,结合景区徽志打造标志性视觉焦点,强化游客视觉记忆点。

  (五)“魅力景观节点”:体验多、业态新、场景奇

  体验多。拓展景观节点体验载体,优化观景视线廊道,建设高空悬挑平台、林中树屋观景台、滨水栈道等多层级观景系统。开展生态友好型夜游项目,构建“观日出、探秘境、赏萤火”等全时段体验链。

  业态新。开展地质奇观探秘、自然教育研学、滨水互动体验、历史人文寻访、科技景区探索、森林康养体验等主题游玩线路。试点“生态管家”服务,提供定制化徒步路线与野外生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讲座、工艺作坊、摄影、演艺等活动,打造“生态+”旅游新业态。

  场景奇。设置生态科技秀场,以科技赋能与文化IP融合为核心,打造虚实交织的奇幻体验空间。建设元宇宙数字孪生景区,开发手机APP,配套AR实景解谜、数字集章、剧情任务等活动,定点触发虚拟场景互动。创新生态景观艺术化表达,丰富游览交互体验。

  (六)“乡村风貌节点”:环境美、产业优、颜值高

  环境美。聚焦环境整治,推行“微改造、精提升”模式,清理拆除私搭乱建,实施路面硬化与边沟清淤,增设节能型能路灯与垃圾箱,实现院落有序、街巷净美。

  产业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梯田等资源,改造闲置农房建设森林人家或主题民宿,打造“古厝茶居”“梯田山房”等特色森林人家品牌,推动生态茶园认养、稻田民俗艺术活动等农旅融合项目。

  颜值高。整治房屋立面,提升村庄全域颜值。精心规划设计乡村特色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增设景观小品、休憩设施和村牌路牌标识,全方位提升乡村的整体颜值。结合风水林、古树、古桥、古井等景物,打造乡村休闲小游园。

  三、“四个一批”主要任务

  (一)生成一批:通过科学谋划,生成一批品质提升项目,将其纳入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内容组织实施。

  (二)开工一批:按照自然保护地规划和管控要求,结合“三多”改革试点、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A级旅游景区创建等,依法履行相关手续后,组织开工建设一批品质提升项目。

  (三)完成一批:基于目标任务,重点推动完成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林相改善、自然教育、乡村风貌、风景道、智慧景区、保护管理设施等品质提升项目建设。

  (四)预备一批:实施项目动态监测,按照重点推进、潜力培育、储备观察分级匹配资源,建立景区提升“储备项目库”,为景区品质提升持续赋能。

  四、“四个一”主要保障

  (一)落实一个主体。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是保护、利用、管理的主体,要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景区景点“三边三节点”品质提升。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推动。

  (二)制定一份清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科学制定景区景点“三边三节点”品质提升项目清单,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建设内容、资金投入等内容,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三)强化一套政策。将列入展示样板的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三边三节点”品质提升项目优先纳入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国土绿化、生态保护等资金支持的范畴。

  (四)展示一批样板精心培育一批展示样板,宣传自然保护地“三边三节点”品质提升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温馨提示:

PDF文件可直接使用非IE浏览器阅读查看

相关链接